手机看文章
摘要:疏解非首都功能,五环内腾退的土地不应再搞商业开发。昨天,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围绕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进行协商议政。委员建议,要紧紧围绕治理“大城市病”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坚持“瘦身健体”,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不以GDP论英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到会听取意见。
腾退土地
优先用于公共绿地等
近年,北京已经关停并转移了不少企业,也腾出了一些空间。据了解,自2013年启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来,至去年底全市累计退出680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又退出185家,预计今年底完成1000家的任务,到2016年全面完成1200家退出的任务。
政协委员发现,北京目前存在着原有企业迁走后,新的企业不仅效益不高、技术水平不高,且聚集了很多人口的问题。委员就此建议,应当统一规划腾退空间和土地的用途,建立疏解、腾退用地再利用的管控机制,加强对腾退空间使用的管理,立足区县功能定位设定用途。五环内的腾退土地应禁止进行商业开发,优先用于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委员还建议,从严管理疏解后的腾退空间,还要统筹发挥市与区县的积极性。把更多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交给区县,给区县政府更多的抓手,调动基层的积极性。支持区县进行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完成疏解任务。
重新梳理
各区县功能定位
新旧建筑并存,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北京,如何进行“老城重组”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孔繁峙表示,老城的发展方向就是保护,行政副中心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老城体现的是民族历史传统,新城体现高度现代化。
政协委员们建议,在四类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并细化每个区县的功能定位,明确与区县功能相匹配的区域规划和发展重点。系统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古都风貌保护、居民生活改善计划,打造中央政务服务区和首都历史文化精华区。
对于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委员建议要充分考虑区位、交通等基础条件,功能不要过于集中,避免走中心城区功能聚集的老路。
被疏解人群
需防止在北京转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政协委员们建议,要认真总结北京过去人口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单独制定北京市人口调控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明确鼓励政策,制定具体措施,深入研究人往哪里走、怎么走等现实问题,并做到全市一盘棋,防止被疏解人群在北京范围内转圈。
与此同时,各区县也必须制定各自的人口调控方案,把人口疏解任务逐项落实到需要搬迁的企业、机构和项目,落实到每项具体行动和措施,确保在完成城六区人口减量任务的同时,全市总人口不突破2300万。委员建议,对于人口调控,从首都实际出发出台居住证制度。
■其他建言亮点
恢复古城墙框架轮廓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市政协委员孔繁峙建议,恢复古都城墙框架轮廓,展示名城整体特色。
充分整合利用目前全市不同地段保存的城墙遗址、城墙走向的整体轮廓,特别是环绕旧城的护城河和部分城门等遗址,让老北京的城墙轮廓清晰可见。在具备条件的旧城南部,重建内城的西南角楼。复建外城右安门角楼,展示古都外城南侧城墙的格局和建筑风貌。
对历史街区的管理必须严格规定,不拆一处四合院,不建一座新楼。老城内今后建设的公共文化建筑,其外观必须与古都传统相融合,都要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的标准。
建设大外环货运通道
针对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政协委员建议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通过提高外围交通畅通度,缓解对市域交通压力的能力,特别是借助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缓解北京中心城的交通拥堵。有政协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规划、建设北京大外环货运通道,解决过境公路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开工建设京秦高速公路北京段、大广高速六环至黄垡桥段拓宽改造,并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和危桥改造工程,建议近期抓紧推进一批需要规划对接的公路项目。加强区域机场群的合理定位和协调发展,建立跨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