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今年以来,苏州、南昌、沈阳、济南、南宁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新政策放开落户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可以“零门槛”落户。
这些落户政策有什么新看点?相关媒体稍作了一些梳理。
“零门槛”落户彰显诚意。江西南昌4月份发布通知,将全面取消南昌市城镇地域落户的参保年限、居住年限、学历要求等迁入条件限制,实行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其他条件、同户人员可以随迁的“零门槛”准入政策。同样是省会城市,6月1日,山东济南《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提供人才、高校学生、居住、就业、亲属投靠及其他共六类“零门槛”落户途径。在广东,江门市全面放开在城区、建制镇的社区的“稳定住所、稳定就业”基本迁入条件,取消参保要求、居住年限、就业年限等落户限制,实行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任何条件,按户口迁入途径分类登记备案的“零门槛”准入政策。
年龄、学历条件再放宽。浙江取消父母投靠落户年龄限制,与成年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父母,可以投靠落户(杭州市城区除外);济南取消了中专学历人员参保限制、技术技能职级限制。
可以先落户,后就业。苏州调整人才落户政策,新增“先落户再就业”条款,只要是在国(境)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取得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人员、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以上人员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直接申请办理落户;山东省也全面放开对高校在校生、毕业生的落户限制,全省16市均可先落户后就业。
无房能落户。浙江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小镇等设立集体户,取消集体宿舍的条件限制,允许人才公寓、酒店式公寓设立集体户,推行设立社区(村)公共集体户;济南市
规定,租赁居住经住建部门登记备案住房的人员(限申请人在本市无合法产权房屋),在租赁住房处或租赁住房地的社区集体户落户。
亲友家也能落户。济南将亲属投靠范围由原“夫妻、子女、父母”三投靠扩大至全部近亲属,将亲属随迁范围由原“配偶、未婚子女”扩大至配偶、已婚子女、父母。在河南信阳,征得亲属、朋友同意(签订同意落户声明书)后可以将户口迁移至亲友家中。
手续更精简。河北张家口市允许公民自择地点落户,实行省内“一站式”办理;除必需的证明材料外,无需提交法定身份证件能够证明的、公安机关通过内部信息能够查询确认的、没有公开公示的证明材料;河南信阳不再要求群众提供各种证照和材料的复印件,只需采集办理人的人像,并将提交的各类证照和材料全部扫描形成电子档案。
来去可自由。在广西南宁,农村籍大学生无论是已毕业、新入学还是应届生,都可以享受自愿原则,申请将户口迁回原籍农村。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从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需要来看,实现1亿人落户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重要举措,省会等省域中心城市往往是省域内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等综合承载力大的城市,有责任也有能力打开大门迎接新市民;从城市自身发展需要看,目前,省域中心城市本身作为省域经济动力源的作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只有聚集更多人才人力,才能承接更多产业,逐步成为更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增长极。
“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城市在面对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问题,从'半推半就'转变为'争先恐后'。”马庆斌说。
“近期,一些地区正在对落户松绑,这将促进人口向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认为,人力资本外部性和技能互补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和环境成本等规模不经济与城市规模经济相伴生,但规模不经济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方式加以改善,甚至城市病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本身就具有规模经济性。因此,城市人口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聚集,对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人才不仅落得下,还要留得住,能发展?马庆斌认为,首先需要在多元化就业上下功夫,打造一个充满机遇的活力城市。“能否安心生活,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合各种人群就业的多元化就业环境,既要让新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也要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传统制造业本身就是孕育新产业的土壤和载体。”
马庆斌认为,其次是要有多元化教育,既要关注更高质量的学历教育,也要注重适合职业技能教育,更要关注幼儿和老年教育。此外,还要提供更具品质的城市生活。早已脱离温饱的城市居民,需要更多的文化精神消费,博物馆、图书馆、健身房、科技设施、公园和绿地等。
在6月1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强调,要推动各类城市,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集中流入的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继续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来配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