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漯河市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3.5万套,完成投资28.5亿元;全市累计有2.5万多户廉租住房家庭得到保障。
2012年,漯河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2万套,是省定目标任务的150%;到2014年,漯河市住房保障覆盖面将达到城镇人口的20%以上,提前完成省定目标。
这一组闪光数字的背后,是漯河市贯彻落实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漯河市积极探索保障房建设运作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促进了全市住房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12月4日,漯河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人说。
实施四大举措
破解保障难题
漯河市采取四大有效举措,破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难题。
——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漯河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漯河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了漯河市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新建商品住房小区配建政策性租赁住房异地建设等管理办法,以及廉租住房出售和产权管理试行办法,构建了切合当地实际的住房保障体系。
——储备好保障房建设用地。漯河市提前落实 “十二五”期间2000亩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并将地块、位置、规模等信息全部落实到规划图上。同时,漯河市在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和企业旧住宅区改造,储备用地3000余亩,为今后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进住房保障工作机制。漯河市建立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管、建、投、融”模式。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漯河市组建了副县级规格的“漯河市住房保障中心”,同时设立了“漯河市公共住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漯河市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提取3%土地出让金、新建商品住房小区按照5%配建廉租住房等渠道,每年可筹措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配套资金约1亿元。漯河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
坚持公平公正
强化管理服务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漯河市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住房保障任务更加繁重,后期管理遇到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漯河市严把保障房分配关,严格落实“三审两公示”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漯河市公开各类保障房建设及申请家庭信息,确保公平;建立规范、透明的操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严把政策界限,确保公正;通过媒体公示、群众举报、政府监督等措施,确保分配房源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社会信服,让百姓满意。漯河市还建立干部下沉和现场办公制度以及上门服务制度,认真解决保障房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为规范廉租住房产权管理,漯河市建立了廉租住房流转机制,提高政府保障房资产配置效率,探索推行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制度,有效缓解退出难问题。漯河市合理降低低收入家庭保障房承租租金标准,将廉租住房的租金标准定为“原则上不高于市场平均租金的7%”,以缓解低收入家庭承租租金支付压力。漯河市还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房屋维修专项基金制度,将剩余公有住房、廉租住房等政府产权出售的收入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维修基金,解决后期维护和管养问题。同时,漯河市对新建租赁性保障性住房做到简装修,装修标准为每平方米300元以内,并要求配备齐全厨卫设施设备。
探索新型模式
助推城市发展
漯河市在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按照“坚持四个为主”原则,即坚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城市老旧企业改造为主,坚持公共租赁住房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坚持公共租赁住房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坚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整体布局以主城区为主,实现住房保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
漯河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人解释,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助推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吸纳更多的人员进城务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住房保障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保障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配套功能,改善居住条件,为招商引资、留住人才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从而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漯河市坚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实行规范的租售并举,用实现的收入建设新的保障性住房,解决新进城人员的住房问题;通过地方配建、土地出让金提取、公积金收益提取等方式,每年政府可新增一部分保障性住房,从而实现保障性住房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漯河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