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楼市调控政策紧抓的背景下,土地财政已经显现出疲态,二三线城市应该加强发展再谋求转型。
楼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钱袋子"缩水成了不争的事实。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出现了土地收入降幅较大、政府收益下降的情况。比如北京,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0亿元,同比下降超过18%。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却在逆势上涨。据江西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今年江西土地出让总收入预计将达到700亿元,相当于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0%,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一半以上,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北京、上海等地财政收入来源开始转型的时候,地方一些省市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这么做,是不是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就此做出解读。
马庆斌:第一,地方政府的这种土地储备也罢或者土地控制也罢,如果没有需求的支撑,没有经济的发展的话,土地财政是很难存在的。第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向二线城市或者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对土地的需求。东部的一线城市对土地的依赖开始降低,作为中西部来讲这是一个机会。第三,整体的经济转型道路还很长,很多后发展地区或者城市,短时间不能够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跳出去。
土地财政显然不可持续
从土地财政多年的发展来看,它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显然走这条老路是不可持续的。大家都知道土地是财富之母,现在的房地产问题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土地财政弊端的体现。我们打个比喻,比如说土地和粮食的关系,如果现在的经济管理体制或者税收体制只是鼓励倒卖或者加快土地的流转,但是不鼓励在土地上种粮食的话,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泡沫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实体的经济,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种土地财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二三线城市不发展哪里有能力去转型
马庆斌:土地财政现在税和费占到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50%以上,它已经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里面,简单的短时间打破这么一个顽固的体系是很难的。需要对现有的财政体制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比如说就围绕土地财政而言,围绕土地财政的税和费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分配,需要构建一个更为好的体系,核心就是要有一个产权力,还要完善市场交易体系。
还有,应该加大对于地方发展实体经济的税费的鼓励政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吃饭哪有力气减肥”,实际上对于很多中西部二线城市来讲,不发展哪里有能力去转型。
不管是土地财政的改革也罢,税收体制的设计也罢,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设置不同的制度改革。
上一篇:全国楼市去年上演逆转 土地市场由冷到热
下一篇:元旦楼市成交稳中有升 二手房市场将更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