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通常所说的“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中反映。这些村庄虽被纳入城区,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保留着农村模式。
“隐匿”在喧嚣城市中的村庄,向来是外来务工者青睐的住处。近年来,急速涌至的城市化浪潮将这些村落裹挟其间,逐渐形成“城中村”这一独特景观。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离不开“城中村”的改造。
太原市现有 “城中村”154个,共有村民77634户、总人口约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5.6万人,有宅基地的市民约10万人,土地面积约为286.2平方公里。
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2011年要对25个以上的“城中村”完成整村拆除改造。这些“城中村”包括:迎泽区的赵北峰村、郝庄等,杏花岭区的剪子湾、耙儿沟等,小店区的杨家堡、许东等,万柏林区的前北屯、下元等,尖草坪区的大东流、新村等,晋源区的董茹、义井等,经济区的城西、下庄、化章堡等,龙城新区的庄儿上等。“十二五”期间,全市154个“城中村”都将分步完成改造。
"城中村"的改造是越早越好。绕,是绕不过去的。为何非改不可?既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市“城改办”综合处王爱民处长说:"城中村"的现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也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改造,否则难以实现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
“为何要改?”曾有专家概括:“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结,城市必须为它当初的“迂回”埋单。
那么,咱太原“城中村”的现状是啥样,为何要改造,准备怎么改?改造能给村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什么?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个纳入2011年整村拆除范围的 “城中村”,以及市“城改办”相关负责人,以期全景扫描“城中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向人们展示由村到城的美丽“蜕变”。
羁绊城市发展的步伐
小土锅炉不停地冒出黑烟,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重的烟火味,灰渣荡起的尘灰遍地都是。一到冬天,这样的场景都会出现在“城中村”。这种现象,只是“城中村”众多弊端之一。
从地域上讲,“城中村”就在城市之中,但它与周围社区明显不同。这里,巷道狭窄、商贩密集、人群熙攘,各种乱象不一而足。“过去村子里脏乱不堪,臭气熏天。我这带头人觉得可丢人了!”万柏林区小井峪街道闫家沟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康海金谈起过去,有无限的感慨。这种感受,似乎每一位住在“城中村”里的人都曾有过。
我们走访多个“城中村”发现,狭窄的巷子里,夏季污水横流,入冬结冰。一座座伸手就可以摸着对方窗户的 “握手楼”里,居住着大量外来人员……长期以来,各“城中村”普遍存在人口密度过高、市政设施不足、环境卫生差等问题。比如,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不但楼挤房密、高低参差不齐,更缺乏规划、空间布局混乱,“一线天”、“贴面楼” 的现象十分常见。
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中村”的排水排污不畅、垃圾随意堆放,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文体医卫设施和商业服务点也严重不足,亟待全面改造。此外,“城中村”的水、电管线杂乱无章,大多数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给城市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有人这样戏言:“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化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
整村拆除 安置优先
说起“城中村”改造,不少人都会问:该怎么改?我市改造的方向和模式是什么?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现在,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有了初步规划,具体的《实施意见》已上报市政府,批准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改造提供政策依据。”王爱民紧接着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城中村"都要实行整村拆除、安置优先。”
为何要整村拆除?据介绍,太原市其实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城中村”改造,那个时候,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大多数村都采取了自筹资金、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模式,通过滚动开发边建边拆。
上一篇:限购令催生新利益链 “房产中介”销售新楼盘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摇旗进军矿业将有效拓宽其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