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许多古城古镇小巷的街名都烙印着其独特历史文化。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改造”,大批有着鲜明特色的城市街巷地名开始消失。那些有韵有味布局精致的古街道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小区取代,而代表着这些地域特色的民风、文化也被都市的时尚化淹没。
山西大同是一座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名城,适逢该市大规模全面启动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的转型建设,现已有部分古城墙、古寺庙、古街道恢复重修。这种城市功能战略性转型得到大部分市民的认可和支持,也让不少大同人重温古城辉煌历史和过去温馨的街闾生活……
说起大同,这个城市的许多老人都能如数家珍:三朝京华,两朝重镇;云岗石窟、上下华严寺、九龙壁……具有唐坊街道格局的古城全国仅有三座:西安、北京、大同……
走入大同古城区,大街小巷布局规整,再看看街道名称:正殿街、东华门、后宰门、户部角、帅府街……赫然街名折射着这个古城曾经的风华绝代岁月。但也有一些街道令人费解,什么“鹌鹑巷”“猫园街”“小皮巷”……在大同,过去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的说法,其实在旧城区的古街道有208条。这些街道成网状构成了大同古城的唐坊格局,是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建筑。
我有幸从地名志中查出一条“油沙泊洞”词条,原来这也是大同的一条古街道。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消失了的街名,引起记者极大兴趣去寻踪探访。
难以抹去的历史遗迹和沧桑记忆
“油沙泊洞”这个怪异名称的街道,就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也有很多人感到陌生。它坐落在古城的西北隅,现在通用的街名是“大十字”。“大十字”因清初大同总兵姜襄在此布“大十字阵”对抗清军多尔衮围城而得名。
清顺治5年(公元1649年),大同总兵姜襄降清又反清,在大同竖起义旗。传说姜襄的府邸就在油沙泊洞的旧址。因大同城防坚固,清军围困了9个月才攻陷,多尔衮恼羞成怒,屠城后下令削大同城墙三尺,姜襄府付之一炬并掘地一丈,见油沙为止。大同变为一座死城。恢复府制后人们才又逐渐迁入,此时姜襄府已是一个深有丈余的油沙大坑。迁徙过来的移民围着油沙坑边建起院落,一式的小四合院,青砖绿瓦,门楼照壁,成为一条颇具人气的热闹街道。
这是一条给人无限遐想的街道。据街道老人讲,以后的油沙泊洞相当于大同古城西北隅的一个泄洪湖泊。大同地势西高东低,每到雨季大量的雨水从西面倾泄而来,流到油沙泊洞形成一个小湖。湖底暗开泄洪小道,直通另一个大水坑,再由小渠连到护城河。平时洞泊里水面荡漾,四周堤岸垂柳依依,为了防止水漫,岸上人家都是高坡台阶,显得很有气势。夏季,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捉水里的“花媳妇”等水生动物;冬季,满湖的坚冰,是天然的溜冰场。孩子们坐着自己做的冰车玩耍,或在冰上抽陀螺。后来市粮食局看中了这块地皮,把泊洞用土填平,上面盖了一个大型粮店并几徘职工住的平房。
这里的居民淳朴、好客、乐善,大部分是商贾小贩和厂矿工人,他们自诩为城市贫民。一条街道有17个院子,几百口人相处得像一家人。每到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端着碗在湖边打平红(当地语,即不分彼此,大会餐),他吃你的菜,你喝他的酒;谁家吃饺子吃油糕,有稀罕客人做变样饭,也不忘给每家每户送几个尝尝;哪家有困难,不用吱声也有人不时地给送米送面帮助渡难关;谁家的孩子病了,一街人帮忙送医院……一句话,一条街就是一个大杂院,大家生活都清苦,但其乐融融,有说不完的快意。
上一篇:女性置业者买房话语权渐增 开发商为她而改变
下一篇:耿彦波 一手传承传统文明 一手创造新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