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无个性成为城市化的通病,城市文化被平庸化的浪潮淹没的时代,大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中国雕塑之都”。
为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大同的文化家底,为不辜负众多学者、艺术家的期望,实现所有大同人的殷切企盼,大同人开始朝着心中的梦想坚实迈进。2009年6月,旨在打造中国雕塑之都的“新云冈计划”正式启动。
计划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聘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指导创作当代雕塑精品;创办雕塑学院,为中国雕塑之都培养人才;建设雕塑艺术馆,收藏国内外优秀雕塑艺术作品;深化城市雕塑空间规划,将雕塑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打造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雕塑之都”。
冯骥才先生将名城大同誉为“中国雕塑之都”后,外界开始以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阅读、审视大同。2010年9月,大同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塑之都”。
雕塑双年展——古城的文化品牌
2011年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在阐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任务中,提出的三句话中第一句就是“打好文化牌”,明确指出了要下力打造大同的文化软实力,精心搞好民间艺术节、雕塑展、双年展等文化主题节庆活动,不断积累和壮大名城古都的声势,增强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今年4月,国际雕塑双年展落户大同,可谓正逢其时。
“双年展”是一个纯粹的舶来词,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制度化的两年举办一次的美术展览形式。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博士孙振华说,双年展是在全球化时代兴起的,不仅是一个名称,而且代表了当代文化的取向,强调和公众的交流、对话,是对城市文化的打造、城市品牌的推广,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姿态。
2011年4月,中国雕塑之都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策展工作会议在我市云冈建国宾馆举行,策展会上确定了双年展的主题是“开悟”。同时确立了一种理念,就是双年展应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包容性,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既要表现当代艺术,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力争实现政府、社会、民众三赢,从而把展览办成年轻艺术家走向成功、走向社会的起点,办成艺术家成名的摇篮,办成充分展示优秀艺术家成就的平台。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双年展无疑是其城市名片上的烫金。而大同这次举办的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最明显的特点是,这是国内第一个、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以雕塑形式命名的双年展。
谈到这次和大同市的合作,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双年展总策展人黎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换届后的雕塑艺委会,想打造雕塑艺术的高端,从而唤起美协会员中雕塑工作者的学术意识和创作意识,恰好大同要打造“中国雕塑之都”,在现代经济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大力发展文化,这一理念与雕塑艺委会的设想不谋而合。
黎明介绍,在业内及整个雕塑界,大家都把大同看作中国的雕塑之城,看作古典雕塑的一个重要基地。雕塑成为大同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大同市对此也非常重视,决定从今年开始,每逢奇数年时,在大同举办雕塑双年展,每逢偶数年时,举办工艺美术双年展,持续10年之久。而“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则将连续举办10次。这标志着中国美术界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拉开了长期艺术合作的帷幕,这样的活动如果坚持10年,必将对大同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过去未来——古城文化在传承
走进位于东城墙内的和阳美术馆,记者留意到,除一进门序厅的天花板进行了装饰外,其它展区的天花顶都裸露着原有的自然构架,风格粗犷而硬朗,古朴而凝重。
展厅内陈列的一件件展品,或古朴大气、或时尚前卫,或栩栩如生、或抽象有趣。有的作品运用的手法和材质非常前卫,极具探索性和实验性;有的作品运用率性的笔触,既有儿童画的简洁,又有中国书法的泼辣,还有山水画的写意,呈现出丰富多元化的趋势。据介绍,这些入选作品,并无流派的划分,显示了中国雕塑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双年展总策展人黎明告诉记者,修复的古城墙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大同的历史文化特质;而参展艺术家都是青年才俊和活跃在雕塑创作领域的栋梁人才,他们的作品里有很多前卫、时尚的元素。于是,在这一刻,在这里,过去与未来,追忆与憧憬,从相向而驰到握手言欢。
上一篇:中国雕塑之都大同将展现划时代的巅峰艺术作品
下一篇:大同市房地产业逐年火爆将成就行业发展新标杆